標題:

我想問叮叮糖和大排檔的來源

發問:

如題,請回答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叮叮糖: 叮叮糖(或寫作丁丁糖)是香港的一種傳統特色糖果。叮叮糖本身為一大塊帶有芝麻和薑味的麥芽糖,質地堅硬。街邊小販在售賣叮叮糖時,需要從鋅盆中鑿碎。由於鑿碎過程中會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叮叮糖因而得名。 大牌檔: 大牌檔起源自香港,指開設在街邊提供飲食的露天熟食檔口。典型的大牌檔格局除了流動(或固定)的製造食物的營業攤檔外,還有數圍椅桌在旁,供食客即時食用。 由於政府已停止發出大牌檔牌照,傳統大牌檔已買少見少,全香港只剩下29檔,主要集中在中環士丹利街、吉士笠街、美輪街、伊利近街、結志街,九龍深水埗耀東街、石硤尾街及基隆街。其他的都已經搬遷到鄰近的市政大廈的熟食攤檔繼續營業。另澳門亦有相近的大牌檔,亦同樣被遷往附近街市上的熟食攤檔,在下環和各堂區仍有為分散的傳統街邊大牌檔;較為人熟悉的典型是在營地大街的保記牛腩河和氹仔大利來豬扒飽,已消失的有在前工人球場側的較大型的大牌檔。 歷史: 大牌檔一般開在橫街或巷內,在路邊搭起檔口,並在傍邊擺設檯凳供食客坐下。 大牌檔的名字,起源於早期香港政府發給大牌檔經營的牌照,面積很大,比當時發給一般小販的為大,並需懸掛在當眼地方。於是擁有這個大牌照的檔,就被稱為「大牌檔」。大牌檔又有大排檔之稱,可能是因為大牌檔在街邊一排排地排列而得名(排跟牌在粵語同音),亦可能是誤寫。 早年在中上環一帶有不少大牌檔,包括威靈頓街、禧利街及吉士笠街等。 大牌檔在50至70年代的香港,是市民主要的飲食地方,大牌檔價格相宜,食物選擇又多,因此甚受普羅大眾歡迎,更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大牌檔所提供的食物種類繁多,中西兼備,中式有小菜、炒粉麵飯、魚蛋粉麵、白粥油條等,西式的有多士、三文治、港式絲襪奶茶、咖啡、鴛鴦等,亦有紅豆沙、芝麻糊等中式甜品。因為大牌檔在露天地方現叫現做的,一般採用火水爐煮食,爐火能較猛,因此大牌檔小菜以鑊氣夠而夠惹味著名。 大牌檔的另一特色是光顧一家檔口後,仍可同時在隔鄰多家檔口叫其他種類的食物,而各檔口皆樂意與這樣合作,並共用傢俬。舉例早餐想吃白粥加腿蛋治(火腿蛋三文治),商店可能只能給他腿蛋治,但他會叫隔鄰粥麵店送上一碗白粥。結賬時,有為鄰店代收亦有要求客人分別付款。 光顧大牌檔,一般須坐在街邊進食,沒有冷氣,也可能沒有上蓋,有的話多是帆布搭建的假屋簷,雖甚有風味,但準備中的食物與用過的碗碟都只能放在街上,而用膳後的碗筷亦常在攤檔,衛生環境比較差。設有大牌檔的街道也令車輛很難通過,為途人帶來不便。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80年代,政府認為大牌檔的衛生環境欠佳,容易引發傳染病,於是開始取締,不再發新的牌照。舊牌照在持牌人及其配偶逝世後,不能由親屬承繼。政府亦以現金收回牌照,及鼓勵在街邊經營的大牌檔上樓,遷到位於市政大廈內的熟食市場。但由於熟食市場位於樓上,出入較為不便,加上欠缺傳統風味,令不少大牌檔搬遷後生意大不如前。但不少在大牌檔的習慣,如互通客人及傢私則在不少熟食市場仍保留。 部分大牌檔則漸漸演變成茶餐廳,繼續成為不少香港人光顧的食肆。

其他解答:

叮噹糖:又名「叮叮糖」、「噹噹糖」,原名是「薑糖」。因為在鑿碎大片糖果的過程中,會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因此名為「叮噹糖」。叮噹糖很早以前已出現在民間,由於美味可口,因此一直受到民間喜愛。 大排檔是五十年代開始有的,開始時,大排檔的老闆是因工而死的公務員家屬所擁有的,當時的社會保障沒有現在那麼的完善。而讓他們有自己的「公司」目的是為免他們失去了經濟支柱而成。但過了多年後,大排檔便不只是一些公務員遺孀的專利,而是人人也可以自立門戶,結果大排檔便比比皆是。
arrow
arrow

    香港美食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