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萬有引力一問

發問:

如何可以驗証萬有引力的存在? 牛頓用咩方法去証明? 因為我要寫一篇驗証萬有引力既報告.. 有咩資料可以幫到我?

最佳解答:

万有引力(Gravitation),又名引力相互作用或重力相互作用。在一般使用上,常亦称为重力(Gravity)。 在物理学上,万有引力或重力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万有引力即重力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另外三种相互作用分别是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及强相互作用。万有引力是上述相互作用中作用力最微弱的,但是在超距上万有引力仍然具有吸引力的作用。在经典力学中,万有引力被认为来源于重力的力的作用。(Gravity即重力,亦通常被用作gravitation,即万有引力的同义词)。在广义相对论上,万有引力来源于存在质量对时空的扭曲,而不是一种力的作用。 在量子重力中,引力微子被假定为重力的传送媒介。[1] 在地球上重力的吸引作用赋予物体重量并使它们向地面下落。此外,万有引力是太阳和地球等天体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没有万有引力天体将无法相互吸引形成天体系统,而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也将不会出现。万有引力同时也使地球和其他天体按照它们自身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月球按照自身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转,形成潮汐,以及其他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2/Solar_sys.jpg/350px-Solar_sys.jpg 万有引力使行星按照自身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 万有引力理论的历史 古代和中世纪,万有引力被认为是位置的一种性质,而不是物质的性质。 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起,历史上对万有引力就有着众多的猜想或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起因就没有结果,因此没有力的作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他推断在水晶球模型中,所有物体都有朝它们正确的位置靠近的趋势,并且物体按他们自身的重量的比例向地球的中心坠落。在公元628年,印度天文学家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首先认识到重力是一种吸引力的作用。他解释说:“物体向地球坠落是因为地球对物体自然地吸引,就如同水自然地流动一般”。他用了一个梵语术语“gruhtvaakarshan”代表重力,在发音上,与英语中的“gravity”相像,并且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吸引力”。婆罗摩笈多亦坚持阿里亚哈塔(Aryabhata)于公元499年提出的以万有引力维持的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观点。因此,他理解到了太阳和地球之间存在着一种吸引力的作用。 从17世纪起,科学家把万有引力看作是物质的一个属性。一个物体吸引另一个物体的力量大小,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和隔开它们的距离而定,这种力量是相互作用的。哥白尼认为万有引力是物质集聚的一种方式,万有引力的中心是一个几何性质的点。 1600年威廉·吉尔伯特提出磁力可能是维持太阳系存在的原理。他设想万有引力就是地球这块庞大磁石作用于周围物体的磁力,而且遍及整个太阳系,成为宇宙的外膜。吉尔伯特证明,磁石对一块铁的吸力大小视磁石的大小而定,磁石越大,对铁块的吸力也越大。而且吸引是互相作用的,磁石吸铁,铁也同样吸引磁石。他的研究为近代引力观念提供了一个模型。万有引力的中心并不是什么几何点,而是具体的一堆物质,它的力量随着物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开普勒发展了吉尔伯特的万有引力观念,他假定万有引力是和磁力类似的东西,是同性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感应,这种力视物体的大小而定。 在这些基础上,英国数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于1687年发表了著名的《原理》一书,第一次假定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写道:“我推断这种使行星围绕既定轨道运动的力一定与它们与绕轴转动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而依此将使月球围绕她的轨道运动的力与地表的重力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它们的结果是如此的接近。”绝大多数现代非相对论性万有引力的计算都赖以牛顿当年的工作。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在1687年,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陈述如下: 宇宙中每个质点都以一种力吸引其他各个质点。这种力与各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every particle in the universe attracts every other particle with a force tha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ir masses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如果这些质点具有质量m1、m2,并且在它们之间具有距离r(它们质心的连线长度),它们之间以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量值如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b/6/5/b65000f8f887a68545ce63eb1cada232.png G是被称为万有引力常数(重力常数)的普遍常数。 注:只有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的几何尺寸时,物体可以近似看作质点,这个公式才是适用的。否则应当把物体分割为足够小的质点,两两之间计算引力,而后进行积分。 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理论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6/Gravitation_space_source.png/180px-Gravitation_space_source.png 引力源附近扭曲的时空 牛顿的万有引力的概念和量化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初,直到相对论证明其在超距作用上的观点站不住脚後。在广义相对论中,诞生于德国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万有引力进行了全新的解释。爱因斯坦认为:存在的物质对四元时空的扭曲,产生了牛顿以某些吸引力为原因解释的所谓天体按照测量出的弯曲轨道运行的宇宙。

其他解答:
arrow
arrow

    香港美食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