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無線電history

發問:

無線電history!!!! 快!!!

最佳解答: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有人話 1890年12月18日 无线电发明家阿姆斯特朗诞生 阿姆斯特朗,1890年12月18日生。美国无线电发明家。14岁时受到有关G-马可尼首次进行无线电越洋通信的鼓舞,在家里制作了许多无线电装置。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学习,研究三级管并设计反馈电路,可把信号放大上千倍,这种电路至今仍是无线电--电视播放设备的心脏。毕业后在母校任讲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巴黎的美国陆军通信部队实验室工作,发明了超外差电路,这种高选择性电路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再生电路,现己为无线电、雷达和电视接收机普遍采用。战后返回母校任知名物理学家M-浦品的助手,后来继任浦品的教授位置。他因发明反馈电路而获金质奖章,还获得美国最高荣誉奖富兰克林奖章。1933年发明宽频带调频制是新的辉煌成就,已在无线电、电视、微波中继通信以及卫星通信中广泛应用。他因捍卫调频制而倾家荡产,又因多病,在1951年1月31日自杀,他身后被国际通信联合会追认为世界电学领域的伟人。 又有人話 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诞生 1859年3月16日,俄国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诞生纪念日于乌拉尔。 1859年3月,波波夫出生于俄国乌拉尔矿区的一个小镇。他很小就学会了木工,制作了水磨机械模型。12岁那年表现出对电工技术的爱好,自己制作电池,还用电铃把家里的钟改成闹钟。18岁那年,他考进了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不久转入森林学院学习。森林学院学术气氛活跃,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几年后波波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传到了俄国,29岁的波波夫一下子改变先前要把电灯装遍俄国的主意,树立了要指挥电磁波飞越全世界的理想。1894年,波波夫做了一台磁波接收机。这台机器的原理与英国科学家洛奇的那台相似,但灵敏度却远比洛奇那台要高得多。 波波夫对无线电通信的杰出贡献,是他发现了天线的作用。在一次实验中,波波夫发现金属屑检波器的灵敏度异常地高。接收电磁波的距离比起平时有明显的增加。他感到很奇怪,再试一次,灵敏度还是异常的高。忽然,他瞥见有一根导线搭在检波器上。很明显,这根导线增加了检波器的接收能力,增加了灵敏度。波波夫真是喜出望外,提高机器的灵敏度,增加传收距离的愿望竟在这无意中达到了。他使用的这根导线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线。波波夫用这架机器首先去检测雷电。他把莫尔斯电报机接在机器上,在一个雷电风雨交加的夏夜,他的接收机收到了空中的雷电,并用莫尔斯电报机上的纸条记录了下来。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带着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来到彼得堡的俄罗斯物理化学学会物理分会会场,在宣读论文后,当场进行演示。他让助手在演讲大厅的一头安放好电磁波发生器,自己在讲台上调好接收机,装好天线,接收机连接了继电器和电铃。一切就绪后,助手接通电磁波发生器,接收机带动电铃响了起来。当助手把电磁波发生器电源切断,电铃声嘎然而止。此后波波夫又改进了他的机器,用电报机替换了电铃。这样,就形成了一台完整的无线电收报机。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助手又进行了一次正式的无线电传递莫尔斯电码的表演。波波夫把接收机安放在物理学会会议大厅内,他的助手把发射机安装在森林学院内,两地距离250米左右。时间一到,助手沉着地把信号发射出去,波波夫这边的接收机清晰地收到信号。此时俄罗斯物理学会分会长把接收到的字母一个个地写在黑板上。最后,黑板上出现一行字母:“海因里希·赫兹”。这是世界上的第一份无线电报,内容是纪念赫兹这位电磁波发现者。 更有人話 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可尼在年少时常随母亲去伦敦探亲访友,游览异国他乡的名胜。在漂洋过海、长途跋涉的旅途中,马可尼很想和亲友通信息,将绮美的异国风光及时地告诉他们,共享欢乐。“能否发明一种不用电线的电讯工具,使远隔千里的两地能迅速互通信息呢?”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马可尼的脑际。 早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明了一种电振动器。赫兹在实验中发现,电振动器能引起振荡火花放电。实际上,这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但是,不管是赫兹本人,还是那些热衷于实验的教授们都认为:电火花是凭借一种假想的被称为“以太”的东西传递的。这种实为电磁波的空间传播只不过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毫无实用价值,更没有想到将电磁波实现无线电通讯的可能性。 1894年的一天,勤奋好学的马可尼偶尔看到了赫兹写的一篇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文章,眼界豁然开朗,萦绕脑际多年的科学之谜渐渐解开。 他想:如果电火花能通过以太在一间房间里从一台仪器传播到另一台仪器,那么为什么不能使大一些的电火花所引起的波动传播更远的距离以引起另一个电火花呢?是否可以通过长、短电火花,用摩尔斯的电码来发信号呢? 科学想象是否正确,必须由实验来证明。马可尼思索数天后,立即在院子里竖起一根竹竿,拉起天线,发射信号的天线和感应线圈一极相系,另一极接地,接受信号用的天线和“粉屑栓波器”相连。他就是用这种粗陋的装置连续进行了几个月的试验,成功地接收到一百四十米外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试验的成功更激励他继续研究。试验一次接一次,无线电接收距离在不断延长。1895年,他首次进行的一英里长的无线电传播实验获得了成功。1897年,无线电可以通过十二英里水路;1898年,无线电应用于商业,开始跨入实用阶段。马可尼对装置几经改进后,无线电信号成功地越过了宽达四十五公里的英吉利海峡。 无线电短距离传送的成功,并不是马可尼的最终目的,他的愿望是在少年时期就定下的——将电讯号送过大西洋,让电信号“绕行全世界”!这一想法引起科学界议论纷纷。有的怀疑,有的反对。 一位著名的大学物理学教授以权威的口吻断言:“向地球上的远方发射电磁波完全不可能”,理由是:地球是球形的,电磁波是直线传播的,它至多只能到达与地面成正切的范围之内,不可能被地球另一面的人们接收到。不满三十岁的马可尼,当时虽然还不知道无线电波能被大气电离层折射而返回地面的道理,但他坚信科学实验能够探索真理,解开难题。 1901年冬,马可尼亲赴美国,同他在英国的助手进行无线电横跨大西洋的试验。12月12日,马可尼坐在纽芬兰圣约翰斯港海岸的一座钟楼内,放起高达四百米的风筝作天线,手中握着电话听筒,期待从大西洋彼岸传来的无线电讯号。时钟的指针离规定通信联系的时间越来越近,马可尼把听筒紧紧贴在耳朵旁,紧张地聆听着。十二点三十分正,三个微小而清晰的“嘀嗒”声在马可尼耳畔响起。 千真万确!这正是他们事先约定的信号,它相当于莫尔斯信号的三个“点码”,也即“S”字母。马可尼异常激动,连声叫着“成了!成了!”是的!从英国发出的“S”字母信号直上电离层,折射下来,越过大约三千七百公里宽的大西洋而被马可尼接收到了。 这一惊人消息传到伦敦,传到五大洲,世界各地的新闻报纸相继用头号标题刊登这一消息。1903年春天,英国《泰晤士报》正式使用无线电从美国向该报传送新闻。每日的最新消息,当天即可见报。科学界中那些固执的反对者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认了输。不久,马可尼获得无线电的发明权。 1909年11月,因为发明无线电报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所作出的功绩,35岁的马可尼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成为誉满全球的伟大发明家。 看你所说的“发明”的概念(定义)是什么。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回答。 “发明”这个概念,有人倾向“首次出现”,有人倾向“首次应用”。翻阅一下科技史就能看到,不少“首次出现”的发明者,常常是湮没在历史之中,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吗?可是,在苏俄的教科书里是波波夫,在德国是赫兹,在美国是德雷福斯特。贝尔发明了电话吗?不,比贝尔更早13年,德国的菲律普·赖斯就已经做出了电话原型。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看你“发明”的概念(定义)是什么了。如果倾向“首次出现”,那应是马可尼。

其他解答:
arrow
arrow

    香港美食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