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o既小數民族(知就快D話比我)

發問:

我想問中國o既小數民族有咩特色? (比如:漢族等等........) 我要特色食品&文化習俗就得!! 知就快D話比我,因為我要做暑期?業!! 唔該!!

最佳解答:

●【藏族】● 藏族自稱“博”,歷史上有吐蕃、西番等不同稱呼。藏族以農牧業為主,信仰藏傳佛教。 人口:四百六十萬 分佈: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稱“博巴”,意為農業人群,是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農業部落。兩漢時屬於西羌人的一支,7世紀贊普松贊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稱其為“吐蕃”,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族稱謂亦由此而來。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 藏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藥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藥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習俗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鬥裏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釐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乳製品, 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幹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奶發酵後製成。 節慶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曆為陰陽合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一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閏;藏曆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曆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 藏曆年 每年藏曆正月初一。藏曆年一般從藏曆十二月就開始準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時打掃衛生,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徵永恆符號,表示祝賀吉祥如意。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麵團(類似於餃子),在麵團裏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麵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裏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麵團者,表示他心腸軟。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雪頓節” 每年藏曆七月一日,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製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 “望果節” 在每年秋收以前,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先民於西元十世紀從鄂爾渾河流域西遷,融合當地突厥人、吐蕃人、蒙古人等,逐漸形成現在的維吾爾族。 人口:七百二十萬 分佈:“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幹,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食俗 日食三餐,早飯吃?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抓飯、包子、麵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子、銀絲?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節慶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其他解答:

哇,好勁啊

  

arrow
arrow

    香港美食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