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做專題 暴力 幫幫手,送你100點
發問:
青少年與暴力資料(注意,要青少年)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面對校園欺凌事件,40%受訪者表示會向家長、老師或社工報告或尋求協助,20%選擇不聞不問,圍觀的有16%。 在選擇不聞不問的受訪者中,31%認為理由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擔心受牽連佔28%、不知所措佔21%,怕麻煩佔20%。 在選擇不聞不問的受訪者中,31%認為理由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擔心受牽連佔28%、不知所措佔21%,怕麻煩佔20%。 有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當同學通到困難時,他們會表達關心或給予幫助。中一至中三的受訪者比較多用傾談的方式,開解有困難的同學。中四至中七的受訪者則傾向為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實際的幫助。 調查顯示,55%受訪者曾向老師表達自己的關心或謝意。而表示曾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的受訪者,則有82%。 有關建議 學生方面可成立「校方欺凌或暴力的關注小組」,作為同學與校方及家長的溝通橋樑。 政府教育當局應施行必修的德育課程,向同學灌輸有關知識。 訪問對象 中一至中七之全日制學生 樣本數量 3,327名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發布日期 02/2004 檔案編號 C2-238 資料來源 民建聯陳鑑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牛頭角區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2004) 【學童欺凌及暴力問題調查報告】 調查/委託機構 民政事務處民建聯陳鑑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牛頭角區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 關注課題 學童欺凌及暴力問題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78.2%受訪學生曾目睹其他同學被欺凌。欺凌行為多為「攻擊性語言」(98.5%),其次為「身體暴力」(63.0%)及「強索」(39.1%)。這些受訪者中,47.9%選擇「置身事外」、29.9%「告知老師」、15.3%「制止事件」、6.9%「落井下石,參與其中」。 31.2%受訪學生曾欺負別人。欺凌行為以「攻擊性語言」(74.4%)最普遍,其次為「身體暴力」(23.9%)及「強索」(9.9%)。欺凌者的動機多為「報復」(32.2%),其次為「吸引別人注意」(26.6%)、「不懂處理自己的不快情緒」(18.3%)及「順從其他欺負者要求而參與」(16.0%。 48.7%受訪學生曾被別人欺凌。欺凌行有「攻擊性語言」(57.9%),其次為「身體暴力」(27.8%)及「強索」(14.3%)。這些學生中,50.1%「默默承受」、23.7%「以牙還牙」、18.7%「向老師告發」。46.8%被欺凌者「不會找人協助」,24.9%會找朋友協助,只有約一成被欺凌者會找老師(13.0%)及父母(10.9%)協助。 87.9%教師在過去半年曾在校內目睹或知道欺凌事件,依次為「攻擊性語言」(92.1%)、「身體暴力」(63.1%)及「強索」(38.1%)。處理方法多為「調解相方衝突」(77.8%)、「給予受害學生支持協助」(48.4%)及「責罵懲罰欺凌者」(45.8%)。 74.5%%受訪教師沒有信心妥善處理校內學生的欺凌行為。 有關建議 校方必須先了解欺凌者的動機及深入了解事件,才能針對性地對症下藥。 校方必須認真嚴正地處理欺凌個案,並鼓勵受害者向校方舉報。 訪問對象 (a) 中三至中五學生 (b) 中學教師 樣本數量 3005 小五(1001人) 小六(979人) 中三(447人) 中四(534人) 調查方法 調查(數據來自23所中學; 學校分佈於五區: 九龍東、九龍西、新界西、新界東、港島區)
其他解答:
校園暴力及欺凌問題 在香港,每間學校內的學生人數由一百至過千人,學生之間接觸頻密,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尤其是同學與同學之間的爭執,往往會引致互相推撞的情況。有一些同學更會利用自己高大身型或聯群結黨,對一些比較弱小的同學作出欺凌行為。 近年來,校園暴力和欺凌事件,廣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灣仔區的學校亦有類似個案發生,但一般性質輕微包括有欺壓同學、學生圍毆,以及老師被辱等。雖然,這類個案數目無特別顯著上升,但情況亦不容忽視,尤其有不少個案同學因怕事而未有舉報。學校方面必須訂立一些政策預防各種暴力及欺凌行為之活動,以建立一個和諧和互愛的校園。 |欺凌的定義|欺凌行為的分析| |欺凌者的類型|受害者特徵|涉及的罪行| |警方措施|校方可採取的措施|相關法例| 欺凌的定義 (top) (資料來源 : 教育統籌局「和諧校園齊創建」資源套) 對於欺凌行為的界定,各有不同的觀點,但大部分有關欺凌行為的定義,皆包括下列三個元素: 重複發生 欺凌行為在一段時間內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 具惡意 欺凌者蓄意地欺壓及傷害他人。 權力不平衡 的狀態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 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同時擁有以上三個元素的行為,才會被界定為欺凌。總括來說,欺凌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以強凌弱或以眾欺寡,恃勢不斷蓄意傷害或欺壓別人的行為。 欺凌行為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三類: 類 別 事 例 1. 身體/行為 暴力的欺凌 例如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 拉扯頭髮,以及強索金錢或物品等。 2. 言語攻擊 的欺凌 例如恐嚇、粗言穢語、喝罵、中傷、譏諷、呼叫「花名」及針對 身體特徵、能力、種族等個人特質,加以惡意嘲笑和侮辱等。 3. 間接的欺凌 例如造謠、蓄意不友善、無視別人的存在、 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等。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欺凌者可利用互聯網上的途徑,例如透過電郵、網頁、網上聊天、或手提電話的短訊,惡意造謠、發放侮辱性的消息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以嘲弄及中傷受害者,形成「網上欺凌」的現象。 欺凌行為的分析 (top) 很多時,欺凌被視為「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問題,其他所有在旁目睹事件者,一般被稱為「旁觀者」。表面上旁觀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欺凌,但研究指出旁觀者的反應和行為,對事件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旁觀者的沈默,在欺凌者眼中,是對欺凌行為的默許;旁觀者的吶喊助威就更具煽動力,令欺凌者覺得威風而助長其氣焰。相反地,若旁觀者對欺凌者的行為表示不滿並加以勸阻,或對受害者施以援手,是有助即時緩和或制止欺凌事件。所以欺凌是一個過程,當中蘊藏著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 一些研究嘗試將涉及欺凌事件中的人物作出更細緻的分類: 欺凌者 ( Bully ) 發動欺凌行為,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協助者 ( Assistant ) 跟隨帶領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旁觀者 ( Bystander ) 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 受害者 ( Victim ) 受到欺凌。 保護者 ( Defender ) 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 局外人 ( Outsider ) 置身事外。 這些角色並非持久不變,相反來說,它們會因應不同情況或隨著事件的發展而有所變動。例如「旁觀者」受到當時氣氛的感染,若把持不定,會成為「協助者」。值得注意的是,「局外人」最常扮演的次角色是「保護者」。研究顯示透過適當的教育,令學生認識欺凌的禍害,明白朋輩間互相支援的重要,「局外人」會不再沈默,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支援受害者,協助制止欺凌。 欺凌者的類型 (top) i)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衝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 比較自我中心,對受害同學缺少同理心; 社交能力及自尊感並不遜於其他人; 得到部分朋輩的認同; 男性欺凌者一般頗為強壯。 ii) 被動欺凌者 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 在朋輩間不受重視; 缺乏安全感; 部分社交能力弱、容易焦慮和自信心偏低。 男女學生皆有欺凌行為,一般情況下,經常欺凌他人的,以男生較多。男生多採用較直接的方式,如推撞、恐嚇等,受害者包括男女同學;女生則較多用間接的方式,如造謠、排擠等,而受害者則以女同學為多。 受害者特徵 (top) 綜合多個學者的意見,被選定為欺凌對象的學生,可能擁有一項或多項以下的特質: 性格比較內向、害羞和怕事; 沈默、表達能力不佳; 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中十分孤單; 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 不擅於處理衝突或解決問題,容易作出過激或挑釁的反應; 擁有某種特徵或行為習慣,與一般同學有異; 有特殊需要,如弱智、弱能、過度活躍、自閉及其他學習、情緒及行為上有困難的學生。 欺凌可能涉及的刑事罪行 (top) 欺凌問題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欺凌者暴力逞強的傾向可會更加嚴重。任何形式的欺凌,都會帶出不同程度的問題,涉及違法的行為。例如毆打、傷人、恐嚇、勒索及刑事毀壞等。 至於旁觀者,他們雖然並沒有直接參與欺凌行為,但部分旁觀者可能受到欺凌者的感染,從旁吶喊助威、煽動及施加群體壓力,逼害欺凌對象,因而觸犯協助教唆之刑事問題。 因此警方在此呼籲年青人,當你向他人作出欺凌行為之前應該三思後果之嚴重性,莫因好性逞強,而觸犯法例。|||||http://www.truth-light.org.hk/article_v1/pdf/a0000244.pdf|||||一、資訊科技發展對提高青少年素質的重要價值 2、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資訊科技發展強烈地激發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和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在一定意義上是青少年學習的一場革命。電腦、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網上學習領域的日益拓展,使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和潛能得到有效開發,真正領略到知識和資訊科技的魅力,從而逐漸從考試、作業、題海的重壓下解脫出來,更加主動和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開始成為名符其實的學習主體。 3、拓寬學習視野和領域 資訊科技發展使青少年的學習方法、內容以及整個學校教育的模式發生新的變革,引起“學習”、“教育”觀念的更新。資訊科技的發展雖然不會、也不應從根本上否定傳統的教學模式,但卻開闢了一個比傳統的課本、教室、教師遠為廣闊的領域。正在興起的“網校”,受到廣大青少年的青昧,也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有一篇報道說,“網上學校圓了美國人的求學夢”,包括哈佛等名牌大學均加入了網上學校的行列,預計到2000年底將有75%的美國大學提供網上學習課程,580萬學生將入學于“網上學校”。(2)儘管對網上教育褒貶不一,不少人認為利弊參半,但其發展勢頭不減。上海部分高校和著名中學的網校已蓬勃興起。根據教育部提供的資訊,到2005年我國將有100萬大學生接受網上遠端教學。(3)上海某重點中學網校開辦一個月,註冊學生人數猛增20%。學生之所以熱網校,他們說,這是因為網校能提高素質,擴大視野;減負後學校課程少了,自己還想多學點知識,就到網校“充充電”(4),學習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4、培養掌握電腦和網路技術的能力 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促成了青少年的電腦熱和網路熱。各種教育網站的開設,更強烈地吸引著青少年學習、使用、研究電腦和網路技術。上海將在2000年建設網路教育大平臺,其中包括遠端教育、遠端醫學、教育招生考試、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科研、教育行政6大應用體系。上海市網上外語考試系統已正式啟用,上海市初中畢業生升學與職業指導資訊中心網站業已建立。為青少年服務的各種網站的建立,更推動廣大青少年積極進入電腦和網路世界。據一份抽樣調查,本市重點高中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人數已占學生總數的47%,其中經常上網的約占二分之一;基本上能操作電腦進行學習的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73%;能熟練運用電腦在網上學習的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7%。一位普通中學的語文教師曾發人思考地說道:為了讓學生體會語文中的“聽”、“讀”(資訊輸入)對於“說”、“寫”(資訊輸出)的重要性,我佈置了一道師生一起搜集有關“減負”話題的課外作業。結果,部分學生完成得遠比我快且完善。原來他們靠電腦輕鬆上網取得資訊,而我卻只能靠翻閱報紙、剪報、抄錄。學生運用電腦和上網技術的趨勢正在發展,強有力地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 5、發展網上交往和交友的能力 資訊科技的發展,拓寬了青少年社會交往的一個新空間。各種為青少年服務的資訊網站的建立和談心室的開放,使不少青少年結交了新的網友。他們在網上吐露心聲、交流資訊、相互幫助,這種寬鬆的環境,有助於他們進行心理調節,消除心理障礙,發展健康心理。網上的健康交往,也有助於青少年道德情操的陶冶。許多在讀的大學生、研究生對發展網上交往懷有極大興趣,甚至爭做相關網站的兼職主持人。在競爭全國大學互聯網第一主持人的過程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名牌高校有千余名學生參與 二、資訊科技發展對青少年成長提出的新問題 資訊科技發展對青少年成長和青少年工作的積極意義是主流的一面;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也給青少年帶來各種負面影響,對青少年工作帶來許多新的嚴峻問題。這些消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4個方面。 1|||||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值得注意 尤其是你,千萬趙完就鬆
留言列表